在台灣可能很難想像,所有學校課程都變成線上授課,是什麼樣的體驗…

2020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德國的大學延後了一個月開學,但是這並沒有讓學生得以重回校園上課,絕大多數的課程都還是透過線上授課。從 11 月初開學到寫文章的當下,已經過了三個禮拜,透過 Zoom 上線上課程的體驗算是蠻完整的了,所以想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課程註冊

在台灣,大部分大學都是透過網路平台加退選課程,有些特殊情況的話可能要跑加簽或是退選單,但是德國學校大部分設施都關閉了(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這種跑加退選的實體流程),所有操作都是透過學校的平台操作。

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今年留學生的註冊流程跑得比較慢,所以等到我們完成學校的註冊後,要選課時有很多課程早就已經滿了,再加上平台說明幾乎都是德文,對於一個德文初學者說實在是看得很痛苦,在課程註冊我卡關了快兩個禮拜。

這兩個禮拜就是不斷的和各個教授寄信、回信、說明留學生的狀況,偏偏德國人在「假日不工作」這件事上超級堅持,要得到回信通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在第一個禮拜幾乎缺席了半數課程的狀況下,這段期間內的身心壓力真的很大,最後終於在第三週成功上到完整一個禮拜的課程。


網路連線

完成註冊後,通常各個授課的教授會在網路課程平台上發布該堂課的 Zoom 連結,或是會透過 Email 傳送。我對於 Zoom 這個軟體算是熟悉,因為在實習的時候都是遠距工作,開會就是使用 Zoom,在使用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唯一讓我感到煩躁的就是網路連線。

德國的課程一堂課通常為兩個小時,像是 12:00~14:00,但是他們習慣在 12:15 開始,然後在 13:45 左右結束,在這個一個半小時中,我平均會遇到兩次網路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畫面會整個當掉,也沒有聲音,只有自己的那格會動,經過大概 10 多秒後就會恢復正常。更嚴重一點的就會凍結 30 秒,接著被退出教室 10 秒左右自動連回來。

這樣的卡頓讓我很心累,因為完全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內容,也不可能突然發言打斷整個課程告訴教授剛剛那段重講一次。不過還好我還沒遇到我最怕的狀況,就是當機被退出之後回不來教室的人,因為要進入教室,都要經過會議主持人(也就是教授)的核准,有時候有人因為網路被強制離開要連回來時,教授沒注意到,他就直接錯過一堂課了。


學習資源

以我讀的科系而言,課程大部分是只透過一學期一個報告加上一份 paper (or essay) 來決定能不能通過這堂課。而每堂上課都會有當週要閱讀的指定文章,上課時間就是老師帶領著大家討論,這種課程叫做Seminar。學生取得資源的難易度和能不能統整這些資源,根據每個不同的教授有很大的差異。

我自己喜歡第一週就把所有 assigned readings 都上傳到平台的教授,報告是哪幾週也都講得很清楚,paper 的標準也訂的很明確。偏偏我修的大部分課程教授都是前一週才上傳下一週要讀的閱讀篇章,這讓我在安排時間的彈性上變得很小,也多了很多的壓力,再加上有些報告內容不明確、paper 標準不一等等,都讓我在學習的路上充滿挫折和無力感。


內容吸收

上了三週的課程,我必須承認,上課的吸收是非常不佳的。這跟很多因素有關係,我自己認為最相關的有網路連線、文化背景、英文能力。

網路連線

從因為網路的問題錯過了某些段落,會造成邏輯上有斷層,另外在其他同學發言的時候,也不是每個同學的網路連線都很好,有些甚至可以用很慘來形容,不只畫面直接變馬賽克,聲音也變電子音,大家要告訴他網路不好他還要延遲個 10 秒才收得到我們的訊號,對於上課體驗非常的扣分。

文化背景

第二個讓我最有感的是文化背景的差異。留學生還是算少數人,在大多數學生是德國本地人的狀況下,教授所提供的閱讀文章、課程中提到的範例、或是無法用英文解釋的概念,都是建立於德國的文化上。就算有考慮到德國、歐洲以外的文化背景,通常也就只有美國的會被提到,對於一個沒有在美國長期生活過的我而言,也是一樣霧煞煞,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聽不懂。

我覺得這樣的差異很讓人無力。身為一個留學生,我已經很努力在融入這個文化了,我並不是擺爛不想了解這個文化,而是努力了但是也永遠跟不上,畢竟要了解一個文化並融入它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完成的事情,更別說現在德國都封城,要接觸當地人和當地學生交朋友根本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也讓我在認識這個文化的道路上更艱辛了。

英文能力

我對於不同的英文口音接受度很高,也認為口音是沒有優劣的。對我來說,只要「聽得懂」就好,這是溝通成立的基本標準。這邊的教授大部分是德國人、或是非洲人,比較少是英文母語人士,對於才剛來德國沒多久的我,也沒接觸到很多德國人,所以他們的英文對我來說還是蠻不習慣的。

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我的朋友,應該有些人知道我曾經到印度進行服務學習,由於印度人的口音更重,所以那時候溝通上發生的問題更頻繁,還好那時候是當面溝通,所以我可以請他再說一次、說慢一點、或是換句話說,這樣雖然花了多一點的時間,溝通的目的、訊息的傳遞還是完成了。

在德國線上課程中,這樣對於同一句話的來回確認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畢竟其他德國人早就習慣德國人的英文口音了,就像我在台灣的英文系上課,也能習慣台灣教授的英文口音一樣。在現階段,我的作法就只能夠更專心聽講,並希望隨著接觸時間更長,我也能聽懂所有帶有不同口音的英文。


線上課程… maybe not

以這一個月的線上課程體驗總結來說,我個人完全偏好到學校實體上課(排除線上自學課程,另當別論)。畢竟線上課程的缺點除了學業上,在生活中也幾乎沒有機會交到朋友,平常生活基本上就是一整天都待在宿舍,坐在書桌前盯著電腦上課。

之前會耳聞歐美國家的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度很高,會有問不完的問題,學生之間還有可能有比較激烈的對話、辯論,尤其是在 Seminar 這種應該由學生討論為主的課程,照理來說更應該活絡,但是,在我大部分的課程中,目前學生的投入程度蠻低,幾乎還是由教授主導整個講課,學生很少會主動發言、發問,或是回答問題。

目前德國的疫情持續升溫中,希望下學期開學時狀況可以好一點,讓我體驗一下在德國教室裡上課的感覺!

取得最新通知 📩

    我尊重你的隱私,你可以隨時取消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