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支付小費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長期生活在台灣的我和 K 在這點感受到有些不習慣,不過為了禮貌,我們還是會意思意思支付一下。
會心甘情願的付小費,也和付錢的情境有關。你以為只有亞洲人愛賺錢?美國人一逮到賺錢的機會,是沒有在顧面子的。在美國餐廳用信用卡結帳時最常見的兩個情境:
- 在餐桌結帳:帳單上直接幫你計算好了小費金額。
18%、20%、22%,全部都幫你算好囉!
通常從 15% 起跳,信用卡會先結掉餐費包含稅金第一次扣款,並歸還信用卡。在帳單上,客人用筆寫下小費金額離開餐廳後,餐廳會再透過信用卡公司做第二次扣款。
- 在櫃台結帳:刷完卡後觸控螢幕出現小費選項,貌似你有很多自由,可以沒有壓力的給小費。
你可以選擇在店員面前按下不給小費 — No Tip 的按鈕。
考量到安全而不帶大量現金在身上,我們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用信用卡消費。算了算在餐廳的平均消費金額,每次吃完一餐飯除了菜單上餐點的價格,要加上稅金的金額,最後再附上最少三四百元台幣小費的消費模式,讓我們兩個在紐約街頭可說是吃盡了苦頭。
俗話說有些事情習慣成自然,付高額的小費卻從來不曾有要變成習慣的感覺。言下之意,我們常有不想付小費的時候。
如果餐廳服務周到,服務生笑臉迎人、和你聊個天、又會主動詢問用餐體驗,這種情況下小費我是付得心甘情願。有些餐廳的服務生先把你晾在門口十分鐘、入座後不拿菜單來、點了餐出餐又慢、這時要是餐點又很普通,我那一點點願意支付小費的火苗會馬上跟著一肚子的火燃燒殆盡⋯⋯於是有了不付小費逃跑的故事。
有 K 陪伴的第一趟紐約行,第二天一早我們從時代廣場往南邊出發,在 Downtown 吃了早午餐,之後去了華爾街、世貿中心、巴特里公園、往回走到唐人街,湊熱鬧慶祝農曆新年、再逛了整個蘇活商圈。
從早走到晚的行程讓我們的雙腿快要不堪負荷了,我看著手機上的健康紀錄寫著:今日行走距離 15km。
這時 K 心血來潮想要吃一頓好料的亞洲食物,在 Google Maps 上尋尋覓覓就怕超出預算,終於透過照片找到一間位在韓國城(Korean Town)的吃到飽韓式烤肉餐廳。
兩個逛到頭昏腦脹,迷失方向的人終於花了十分鐘找到正確的地鐵站,跳上了地鐵前往餐廳。已經筋疲力竭的我們,甚至從出了地鐵站步行到餐廳的十多分鐘都沒有講一句話(或是我已經累到沒有這段記憶了)。
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後,我們終於抵達了餐廳。先是在戶外冷風中被晾著了一陣子,接著被帶到了二樓最不起眼、連烤爐都沒有的位子,裡面的 DJ 正播著震耳欲聾的電音。
我們看了看菜單,兩人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不單純。
「好像不是吃到飽欸?」
「兩人份的豬肉套餐要 $99 美金?」這跟我們看到吃到飽的價格完全不同。
K 慌張的看了手機,驚恐的說:「這個人傳錯照片了!那是隔壁的餐廳!」
將錯就錯,也是避免就座了就馬上離席的尷尬,我們硬著頭皮點了一份套餐。
震耳欲聾的電音,兩人四眼無神,震耳欲聾的電音,口中咀嚼口味普通的烤肉,震耳欲聾的電音⋯⋯很顯然,沒有人對於這間餐廳的一切感到滿意。
這間餐廳唯一貼心的地方,是帳單上自動計算出了 18% 小費的金額,我和 K 看了看帳單,無言的對看了一眼。
結完餐費後拿回了信用卡,盯著帳單 18% 的小費,我們此時此刻是心有靈犀:「要不要跑?」
偷偷摸摸的整理好東西,K 流暢的在小費欄寫下了一個大大的鴨蛋(他一定會成為一位很棒的老師),我們起身的那一剎那,服務生像幽靈一般地往餐桌飄了過來。
「快跑快跑快跑⋯⋯」我們一邊快速往門口移動,口中一邊碎念著,就怕服務生一個不爽直接牙起來,追著我們打罵。
成就解鎖:在紐約餐廳用餐不給小費。
我們絕對是夠靈敏、腳程夠快,所以我現在能夠安穩的坐在星巴克寫下這篇文章。
雖然成功脫逃了,不過要是哪天你真的被餐廳氣到不想付小費,想要學我們的時候,後果請自負⋯⋯